最近,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条新闻刷屏了?
“流行即将终结,一年两针、预防HIV近100%有效的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了!”
看到这样的消息,第一反应是什么?是不是觉得心头一热,感觉人类在对抗艾滋病这场漫长的战役里,终于要迎来最后的大决战了?一个几乎完美的预防药物,是不是就像能终结这场噩梦的核武器?
确实,无论是谁,看到“100%有效”和“终结流行”这样的字眼,都会感到无比振奋。这完全可以理解。几十年来,艾滋病这个词背后承载了太多的恐惧、偏见和无奈。现在突然有了一个100%有效的神器,似乎一夜之间就能让这片阴霾散去。
但是,一个近乎完美的药物,真的等于一种流行病的终结吗?而且,我们从小就知道,对付传染病,最厉害的武器其实是疫苗,而不是药物。堪称恐怖的天花,就是在疫苗的攻势下灭亡的。
神药到底神在哪?
新闻的主角名叫来那卡帕韦(Lenacapavir),它是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研发的一款新药,商品名叫Yeztugo,是一种全新的HIV衣壳抑制剂。
“衣壳抑制剂”这个词有点专业,我们不妨打个比方。你可以把HIV病毒想象成一个获得了高级身份的间谍,能轻易进入免疫细胞安家落户。一旦它开始破坏,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失灵。过去的很多抗艾滋病药物,干的是等间谍进入细胞后再识别并干掉它们的工作。
而来那卡帕韦不一样,它像一个黑客,专门攻击间谍的“高级身份”。这样,间谍想进入免疫细胞时就会身份失效,自我复制时也没有权限。高级身份失灵了,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就能干掉它了。以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用这种“黑客”方式来处理HIV病毒,这让它跟现有其他药物没有已知的交叉耐药性,可以说是一个全新赛道的选手。
那么,这款神药,它到底有多有效呢?简单来说,它的有效性可以概括成4个字:相当有效。
根据大型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,这款药的预防效果非常惊人。在一项针对非洲年轻女性的研究中,5000多名参与者注射了来那卡帕韦,竟然没有一个人感染HIV,这可不就是有效率100%嘛。在HIV无数次的药物临床试验中,5000样本量零感染的结果还是第一次出现。而且,在另一项针对男同性恋、跨性别者等高风险人群的研究中,有效性也达到了99.9%以上。这数据,说它一战封神不算过分吧。
不过呢,其实HIV的其他药物战绩也是不错的,只不过普通老百姓没有关注而已,比如,一种暴露前预防口服药特鲁瓦达(Truvada),如果坚持每天吃药,有效率是可以达到99%的。之前还有一种需要每两个月注射一次的预防针,有效率也达到了98.9%。如果排除样本差异,其实跟100%也没差多少了。
不过,来那卡帕韦最重要的优势不止是有效率,还在于它仅需每年注射两次。
在公共卫生领域,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叫做“依从性”。一个方案再好,如果用户不能严格遵守,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每天坚持吃药,对任何人都是巨大挑战,总会有忘记或中断的时候。而来那卡帕韦把依从性的门槛降到了极低,这对预防效果的保障是革命性的。
说到这里,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征就浮现了:从药理上看,来那卡帕韦是一种化学药物;但从功能上看,它又是一种预防性药物,扮演了疫苗的角色。它就像一个“化学疫苗”,在我们体内构建起一道药物防线,让病毒无法入侵。这个奇特的双重身份,正是我们理解它真正价值的关键。
好了,关键信息我们都同步完了。现在,让我们回到最初的两个问题。
如此“神药”,真的能“终结”艾滋病流行吗?
答案可能要让很多人失望了:不能!
终结流行病是一个公共卫生学的概念,它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,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学问题。一个药物哪怕在实验室和临床试验中表现完美,要真正地终结一场全球大流行,至少要迈过两道巨大的坎:
第一道坎:可及性与成本。这款药在美国的年定价,一年大约是2.8万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20万元。这个价格,不要说在那些艾滋病负担最重的中低收入国家,就算是在发达国家,也绝不是普通人能负担的。
更麻烦的是,原本最有能力为这些药物买单的两个大金主——“美国总统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(PEPFAR)”和“全球抗击艾滋病、结核病和疟疾基金”,近来都面临着被懂王削减预算的巨大压力。没钱的情况下,这些机构会把钱用在给没有患病的人群打10万块钱一针的预防药?不用想了吧,这两大金主正眼看一眼来那卡帕韦都算输。
第二道坎:病毒的耐药性。这是我们与病原体斗争的永恒主题。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超级细菌,同样,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,也会给病毒带来巨大的“选择压力”,逼着它们进化出耐药的“版本”。在来那卡帕韦的试验中,科学家已发现了会导致耐药性的相关基因突变。这意味着,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范围扩大,出现耐药病例几乎是必然的。
所以你看,一个完美的武器,如果太贵用不上,或者用久了会失效,想靠它终结战争,显然不现实。
疫苗和特效药哪家强?
来那卡帕韦的出现,让我们有机会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深一层。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,是在讨论“主动免疫”和“被动保护”。
传统疫苗,玩的是“主动免疫”的套路。它像一个“陪练”,假扮敌人,让免疫系统学会识别和攻击真正的病毒。说白了,它是一套“授人以渔”的手段,教会你身体自己生产抗体、形成记忆。一旦学会,这种保护往往是长期甚至终身的。
而来那卡帕韦这样的预防药物,提供的是“被动保护”。它不训练你的免疫系统,而是像一个保镖,直接在你的体内站岗,只要药物浓度足够,它就能把病毒挡在门外。这种方式是在“授人以鱼”。
授人以鱼的优点是立竿见影,非常可靠。缺点也很明显:那就是,有钱雇佣保镖你就安全,没钱了,呵呵,保镖下班走人。一旦你停止用药,体内的药物被代谢掉,这道防线就会彻底消失。一年两针,一针10万,你还别嫌贵,还不是在哪儿都能买到的。
那为什么我们造不出能“授人以渔”的HIV疫苗呢?因为HIV病毒太狡猾了,它能随时变异,能把自己整合进人体基因组,最重要的是,它直接攻击的就是免疫系统本身。说白了,人家是间谍当上了警察局长,你想抓他?相当于让基层警察拿着警察局长的照片满世界抓人,这太难了。
既然“主动免疫”这条路暂时走不通,那“被动保护”就成了我们当下最现实、最有效的选择。来那卡帕韦的革命性在于,它把“授人以鱼”这件事做得空前高效和便捷,把“请保镖”的周期从每天一次,延长到了半年一次。
这在公共卫生层面,是一个巨大的飞跃。
所以,虽然我说了来那卡帕韦这么多坏话,但也不应该把它与疫苗看作是竞争关系。来那卡帕韦的成功,恰恰反衬出HIV疫苗研发的极端困难,也凸显了在“理想武器”缺位时,一个足够好的“现实武器”是多么重要。
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,心里都有一阵感慨,要是美国集中搞一搞某些人群的防疫计划,而不是单纯高价卖药,让艾滋病消失,会不会更有谱儿?
杭州配资平台,股票在线配资开户,配资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